傢俱為什麼會被淘汰,這是我不停在思考的問題,剛好房東父親留了六把餐椅,我想可能是因為造型與色澤不討喜而被遺棄,但是剛出廠的時候還是有人願意購買啊!?
可能剛好在對的時間點對的價格而被人收藏,也因為價格遭受不好的對待,實木製椅只要正常使用可以保存好幾年不會壞,就算壞了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又可以用好幾年,實在不符合商業行為,沒的賺啊!!
這也是為什麼大量的廉價傢俱在市場上流通,壞了就換換口味,不需要情感,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,是不是會讓人更懂的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材料,於是做了這樣的研究思考。
原本樣貌,椅背給人未完成的感覺,雖然貼心的做了方便移動的握把,還是覺得不太順眼。
首先裁短椅背。去年接觸不少北歐傢俱,對靠腰椅剛好頂住腰錐調整座姿的想法深感興趣。
用手工具重新削切出榫頭,其實所有木工具裡,手工具是最能夠靈活變化的道具,太過依賴電動工具反而會忽略雙手萬能的可能。
組裝完成,覺的漆面俗氣全面去除。
原木色調本身就不錯看,只不過可能當時民眾很難接受木頭本身的裂痕節疤等瑕疵,所以用便宜的木頭做深色的厚重塗裝,試圖製造金光閃閃完美無瑕的錯覺。
比較一下,感覺還是未完成,我不喜歡椅背的那個洞。
把洞補起來修改曲線並加裝扶手,不過這扶手的支撐力太弱沒兩下就斷了。
於是再修改,這次用了很多裝飾來支撐,總算是穩固多了,感覺完成度也提高了不少。
雖然不是什麼好木頭,去漆一樣高貴優雅。
房東母親很喜歡這張椅子,剛好可以頂住她酸痛的腰堆,靠著舒服,行動不便有扶手更能幫助她站立,好看又俱有功能性,外面想買還會心痛,由於是房東父親的收藏,二話不說送了。
接著第二把,除了靠腰還希望能有扶手,於是試做了簡單的裝飾扶手
扶手不能亂做,必須考量到支撐重量,由於人使用扶手會習慣將全身重量倚靠,要是斷裂很容易跌倒。
拿掉原本椅背造型完成度頓時增加。
朋友見到這張椅子,她說這張椅子像是有感情有生命一樣,坐在上面彷彿被細心呵護,一直希望我割愛,但是如果不瞭解該如何維護保養,扶手萬一斷了怎麼辦,試作品也不好意思當藝品開價,只能抱歉。
第三張希望能有更簡單的改造方式,試著單純加裝扶手裝飾。
具有外擴的造型支撐,原因是扶手不能比椅面窄,會卡到肚子不舒服。
土法練鋼,試著用燒烤彎曲木材,結果當然失敗,浸泡熱水或許會好一點。
最後用裝潢切溝方式製做,有人喜歡這樣的溝槽造型也有人不喜歡。
感覺比原本高貴多了。
不過還是不喜歡椅背,將它裁短補上木板削切弧度就很舒適。
第四張,明白兇手就是椅背把手之後將它換上經典的圓木條裝飾。
雕塑削切曲線弧度讓他有設計感。
讚到不行,不過客人一聽到不是什麼好木頭,也就不讚了。
第五張,朋友看到我做萊特的椅子模型,覺得像歐美插畫裡的椅子,發現這張Ernest Gimson的經典椅背設計,不來一張怎麼可以。
椅面改橡膠皮增加彈性。有點SM的感覺
用木釘裝飾螺絲孔,順便加上鍋蓋把手修飾頂部。
實在是SM到爆,不過一直找不到零售沙發用的海棉沒辦法為它製作椅墊。
其實還有一張,等有想法之後再來修改吧,拼裝傢俱不難,實木更是珍貴,一把鋸子一點螺絲可以創造無限可能。
最後裁切下來的椅背怎麼辦!?它就是一個把手啊!!
做了一個工具箱。